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先行者”经验,安全带你“走捷径”!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建设,而是在“数字化转换”的基础上,利用技术和数据,通过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运营模式以及绩效评估的创新,实现整个管理体系的变革。企业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也是如此。目前,一些企业的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已在路上。借鉴这些“先行者”的经验,能让企业在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少走不少弯路。
随着业务的扩展、规模的壮大,大型企业税务部门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大企业开始向税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要效率。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建设,而是在“数字化转换”的基础上,利用技术和数据,通过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运营模式以及绩效评估的创新,实现整个管理体系的变革。
案 例
一个集团的税务管理转型之路
A集团是全球排名靠前的智能设备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业务涉及制造、贸易、金融等领域,正处于快速成长、快速扩张期。它的组织机构十分庞大,在国内就有超过150家子公司,在海外有50家分支机构。由于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且分支机构众多,A集团在发票管理、合规申报等方面需要处理大量事务性工作。集团每年的合规遵从成本居高不下,集团财税部门人员疲于应对日常合规遵从工作,无力进行税务风险管控、全球税务治理和税务分析筹划。这一状况显然难以匹配集团的发展速度。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A集团财税负责人决定进行税务管理转型。我们在接受A集团委托后进行了系统调研,了解到一个重要情况:在处理日常合规遵从事项上,A集团下属各子公司的财税人员各自为战,标准化和统一化程度不高,且基本采用手工模式,工作效率较低。同时,集团财税管理部门对下属单位的税务信息掌握不够及时,难以从集团层面统筹管理税务工作。经过与A集团财税团队的反复讨论,我们确定了A集团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并开始实施。
在税务管控模式方面,A集团建立起以中国区总部为核心,覆盖全球的集中管理模式,将税务职能划分为专业管理类和日常运营类。对于专业管理类的涉税事项,集团总部财税部门集中管理,从而加强集团的统筹管理能力。在日常运营架构方面,A集团独立设置税务共享中心,负责所有成员企业的日常税务遵从工作,包括发票管理、税务会计、纳税申报以及日常统计报送等。同时,各成员企业撤销全职税务岗位,设置兼职税务岗位,处理日常沟通事宜,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并应对企业的快速扩张。
在信息化支撑方面,A集团搭建全球税务合规管控平台,在统一各类税务运营流程和规范的基础上,打通前、中、后台数据,实现业务、财务与税务,子公司、共享中心与总部税务,以及国内总部与国外分支机构的连接,支撑起日常税务共享运营以及全球税务集中管控,从而提高集团税务管理的运营规范性和效率。
历经近两年的转型建设后,A集团的税务管理能力大大提升。参与日常运营的财税人员大量精简,由原来150余名降至不到30名,集团财税部门人员整体精简四成,合规遵从成本大大降低。转型前,集团在每月10日方可完成上月的税会差异核对和申报表制作,现在每月5日前即可完成上述工作。受益于集中统一的税务大数据池,A集团的涉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由原来准备5天才能查看变为可以实时查看,税务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风 控
大多数企业希望实现的目标
本质上讲,企业的税务管理职能分为合规遵从、风险管控和分析筹划三大类。相比较而言,税务风险管控,是大多数企业进行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
B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制造业集团,业务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租赁以及金融等多个领域,国内年销售额超千亿元。该集团对税务工作采取集中管理模式,由总部税务部完成国内所有控股公司的日常税务合规申报、税务风险管理、税务统计分析和业务支持等工作。由于人手有限,B集团同样面临财税人员集中处理日常计税申报事宜所带来的困境,税务风险的防控更是无从谈起。
实施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后,B集团计税申报的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释放了企业财税人员约20%的时间;内部税务分析报表、外部统计分析报表等均实现自动生成,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释放企业财税人员5%的时间。B集团一方面有了扎实的数据基础开展税务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另一方面也解放了不少人力资源进行税务风险的管理,从而建立起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税务风险内控体系。
那么,企业如何通过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来达到有效管控税务风险的目标呢?
不同于税务机关,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接触到完整的业务数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深度挖掘数据对分析税务风险的价值,而不是简单模仿监管机构的风险指标。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对关联公司和非关联公司日常采购单价的监控对比,分析转让定价风险。如果关联方采购单价偏离非关联方采购单价达到一定程度,说明企业的转让定价可能存在被质疑的风险。
所处行业不同,经营范围不同,企业的税务风险也不尽相同。在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定义个性化的税务风险管控模型,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千人千面”式的风险管控,从而实现真正的风险防范。例如,在同一个集团中,以研发为重点的分支机构,应多关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税务风险;而进出口业务占比较大的分支机构,则应多关注关务和出口退税等领域的税务风险。
“连接”,是数字化转型的一大特点。在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技术,将相关部门、相关流程甚至上下游进一步连接起来,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各个要点前置到各个流程环节中,在巩固好风险监控措施的同时,提前做好风险预防,变被动为主动。例如,业务形态丰富多样的企业,其业务人员可能因专业知识不足而界定不清某项具体业务的适用税率。据此,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财税人员可以深入分析企业业务类型,明确各类业务的适用税率。必要时,企业财税人员可以介入到合同审阅中,确保合同签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税务因素,避免后续的税务风险。
利用数字化技术,企业还可以将税务风险管理由“期间型管理”升级为“实时性监控”,并通过常态化运营,不断提高企业税务管理的健康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数据、模型等限制,系统的风险提示未必精确。因此,企业在发现风险疑点时,一方面需要根据提示分析问题、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优化风控模型,让税务管理越来越精准。
此外,利用数字化技术,企业还可以将税务合规遵从的各项要求,嵌入到业务、财务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合同签订、发票开具、出口报关等,从而规范企业的税务数据基础。信息化也有利于统一税务合规规则,降低人为判定影响。考虑到当前税会差异普遍存在、税收政策根据业务实际不断完善的情况,数字化转型也应加入“主动式复核机制”,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将税务复核中传统的校验点,结合趋势分析、行业比较、税负动态预测等校验模型,从多方面校验税务合规遵从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高自动化下的合规管控。
追 问
启动转型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从实务经验来看,企业的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之路,可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企业的税务管理者应立足长远,为数字化转型做好准备,才能做到应变“韧如丝”。
设定合理目标,是企业进行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企业,在税务管理上存在不同的诉求。税务管理者应设定合理的预期目标,才能把握转型重点。具体来说,高速成长企业,应重点解决如何利用技术降本增效、规模扩张导致人手不足的问题;高税负行业企业,应在合规的前提下,利用数据分析进行税务筹划、税务预测和税收优惠管理,合理控制税负;战略管控型集团总部,则应立足于实现税收信息的快速归集和税务风险的有效管控。
在设定合理目标后,企业应明确管理转型机制。数字化为企业的税务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选择税务共享、税务外包、区域集中等管理模式,在管理架构、组织岗位和运营流程等方面提前做好布局,有效指导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落地。
例如,对于高速成长企业,可以考虑建立税务共享架构,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合规遵从规则的数据化和固化的基础上,推动各分支机构通过系统进行导航式申报,降低税务合规业务对专业人员的依赖,将有限的人手从基础的合规性业务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对于高税负行业企业,可以建立专家型的总部税务团队,使其在充分了解集团业务和财税管理情况基础上,为各分支机构提供必要的税收筹划建议。
在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还需加强数字化人才储备,培养复合技能人员。作为专业性人才,企业财税人员习惯于应用传统知识解决税务管理问题,其数字化创新能力可能会成为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中较大的阻碍。企业可以考虑在税务部门储备适当的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其成为税务和技术的复合型人员。
!数字化转型常见误区
误区1:数字化转型就是建立一套系统。
实务中,不少企业树立“以业务驱动技术”的理念,通过建立一套管理系统,将现有的线下业务搬到线上。但是从实现层面来讲,这种模式只能称作“信息化”,属于“数字化转换”,与“数字化转型”相去甚远。
误区2: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在于引进各类先进技术。
目前,不少企业对先进技术有盲从的心理,将大数据、区块链以及各类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加入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清单中。殊不知,没有理想的业务场景,再强的技术也难有用武之地。
误区3:数字化转型就是企业税务管理部门的事情。
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属于后台管理部门,而企业税务人员更偏向于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业务问题,与其他部门的联系相对较少。因此,在推进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时,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跨部门协作,尽最大努力成功实现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
税务运营数字化转型怎么转?
企业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覆盖税务运营、税务筹划等很多方面。设立、经营、报税等“企业开门七件事”都离不开税务运营。笔者认为,税务运营的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应用方向之一。
所谓税务运营的数字化转型,简单来说,就是对一系列与税务日常运营有关的要素(组织、流程、模式等),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变。由于税务运营工作具有高度重复性和程序性,且税务工作带有明显的数字属性,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税务运营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不少大企业已经开始甚至完成了税务运营数字化转型。发现,那些转型之路比较顺利的企业,基础工作往往做得很扎实。
M企业系国内知名房地产集团企业,旗下拥有的实体企业超过百家,集团企业日常税务运营工作量巨大,常年人手不足。笔者调研发现,M企业税务合规申报工作平均要花费税务部门50%以上的时间。虽然在税务申报环节,M企业形成了数据采集—编制底稿—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这样一套成熟固定的流程,但是由于企业涉税事项众多,仍存在不少的税务风险。同时,M企业缺乏系统的安排,仅依赖M企业的税务团队和传统的税务管理模式进行税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M企业管理层十分重视税务管理,希望建立更加有效的税务运营模式,管理好日常涉税事项的同时,减少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为此,M企业决定在其业务部署的重点省份开展税务运营数字化转型试点,将包括发票开具、纳税申报、风险管理等日常税务运营事项外包给专业机构,并委托其对税务运营事项进行数字化转型规划与实施。经过量身设计方案、运营模式改造、信息技术应用和专业团队执行等一整套税务运营数字化转型,M企业不但解决了以往存在的税务管理效率低、税务风险大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合理降低税负、提升税务管理水平的目标。
目前,大多数企业税务运营数字化转型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即整体性规划和数字化改造。从M企业税务运营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来看,基础越牢固,数字化转型越顺畅。
在整体性规划阶段,主要解决顶层设计和转型方向的问题。企业应做好税务运营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调研工作,梳理目前税务管理的现状并发现现有问题,深入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优化完善相关问题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数字化改造阶段,主要是解决系统开发和具体实施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制订税务运营数字化转型蓝图,搭建转型架构,设计合理的税务指标,同时编制使用手册。在完成上述工作后,企业便可系统实施税务运营数字化转型方案。
在走好转型之路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完全依赖信息化,而是要建立“信息化+专业化”的双轮驱动体系。信息化的目标是解决诸如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等大量程序性、基础性事项,将企业税务人员从基础数据挖掘和加工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不再是数据的录入者,而是数据的使用者。而对于一些个性化问题、复杂的涉税事项,比如企业整体架构设计、投资及并购重组等,需要由专业的税务团队提供支持,聚焦于税企沟通、税务安排优化等工作。
实现税务运营资源供应模式的转变,是企业走好转型之路的又一基础。以往,大部分企业坚持“以内部为主”的税务运营资源供应模式。但是,随着税务合规要求的提高,国内外税收环境的变化及不确定性,税务专业人才的稀缺,企业税务运营成本持续增加。此时,“内外结合”的税务运营资源供应模式开始出现,一些企业通过将税务工作部分或整体外包的方式,将税务运营中的人才和技术费用转移给供应商。在“内外结合”的模式下,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可预测成本获取创新技术的解决方案、专业知识及人力资源,企业内部税务力量得到释放的同时,可以为其他业务部门和企业整体发展提供更多税务支持,获得税务运营数字化转型的效应外溢。
需要提醒的是,税务运营数字化转型并非一劳永逸,已经完成转型的企业还需要关注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迭代影响,不断更新现有系统。比如,企业可根据涉税事项发生的频次和技术水平,借助人工智能,在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扩大自动化处理范围,借助大数据技术扫描发现新的税务风险点,更新税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借助领先的税务优化技术,完善数字化运营系统的底层逻辑等.